名家觀點/再造服務業出口政策
【經濟日報╱林建山】 (好文章轉載分享)
對台灣經濟前景不看好的眾多預測與論述中,幾乎都把占GDP達65%以上的出口部門疲乏,列為首要的判斷準據。台灣出口部門在邁進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以來,就一直是經濟能否成長的爭議重心,也常被拿來作為景氣起落的關鍵咎因。但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經「一切為外銷」到「外銷產品升級」到「高科技產品外銷」幾個重要階段,本質上,整個出口部門還是停留在「工業製品唯一」的結構層次,而服務業貿易迄仍是全體亞洲國家中的最大赤字國家(聯合國貿開發委員會報告說的)!
此一情境至少顯現了兩個重要課題:第一是過去60年台灣的經濟升級發展,其實只侷限在製造業部門的升級,出口部門的升級也只是製造業產品出口的「品型」「品種」升級,既稱不上是真正的全面經濟結構升級,也稱不上出口部門結構升級、製造業產業結構升級或廠商營收結構升級;第二是服務業在國際層次仍然相對落後,以致在對外經濟上占居夠份量的地位,同時,「服務」對一般經濟活動,乃至製造產業或對廠商營運,都還不具備「顯著加值」的條件與地位。更直接地講,我國想真正躋身為已開發的「服務經濟社會」一員猶有一段相當距離。
日前行政院政務會報國家服務業發展方案,正是希望調整台灣的產業結構,發展出口型服務業,以矯正長期結構僵固性問題。
衡諸當今世界國家經濟體,在過去20年間可以顯見,愈是先進的國家,其外匯所得之中,工商專業服務業輸出的收益比重,都遠遠超越工業製造品輸出的總收益比重,而在多數的製造業「整廠輸出」專案,其興築建置費用的「工程設計建造服務」收入總額所占比率,也都大於設備機器用具本身的銷售價值。
這說明了兩件事:經濟愈先進國家,在出口政策與輸出策略上,「服務」收入大於「商品」收入;出口實務上,也顯然超脫了傳統既在的「賣產品兼售後服務」模式,向前晉升為「賣服務兼帶賣產品」的更高級模式。後者現象,尤其具體反映在工程營建產業上,經社規模與台灣最為相當的北歐諸國現狀,就是最好的活見證,系統化工程營建輸出的貢獻,已然大大超越個項製造品的貢獻,ABB集團在北歐經濟、GE在美國出口政策的地位,都是毋庸置疑的著例。另外,我們也可以從全球千大企業的頂尖十強公司營運成份結構中,具體反映這樣的事實。
從國際經驗與發展事證中,很自然讓我們看得到今日嚴肅存在的兩大「台灣盲點」:第一是經濟份量最重大的出口部門,仍然完全受看得見、摸得著的有形製造品支配壟斷,儘管已經擺脫了既往的勞力密集而轉進為技術密集,終究還是囿限在產品導向的範疇,還看不出什麼服務導向的端倪。
第二是我們的工程營建產業在出口部門仍告缺席,或是仍處於「根本不重要」的地位。特別是後者這一項盲點,可以從民間發展水準與政府政策促進兩層次看:台灣的工程產業與營建產業幾乎都還停滯在國內的、甚至是地方的格局,技術能力、裝備規模,以至專案架構和實務經驗,或資金財務條件、團隊組織能力,都尚無法躋身及參與全球性、跨國性的營運競爭。
譴成這樣的情境,政府必須負起極大責任:政府一直沒有具體的服務業出口政策,更沒有類似日、韓兩國的專業服務業(包括高科技引申的工程、營建產業在內)策略性出口政策予以促進;另一方面則是現行政府採購法的謬錯機制,使得我國工程營建服務產業既失去了可以練兵強將的本國市場,也使得市場組織或產業廠商的規模格局無法以時成長,形成有能力、有條件邁進區域競爭或全球競爭力場域的一種骨幹型出口服務業。
至盼領導者能在嚴肅檢討出口政策的同時,能夠把專業服務業的研發、創新與全球化,列為當前經濟再造政策的首務,同時,更要有擔當地把政府採購法所形成的經濟活力枷鎖,作一次重大整飭翻修,還給新世紀台灣經濟發展一個嶄新機會。
(作者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)
留言列表
